棍棒底下出孝子

2013-06-20  金城  4341

直接选用“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作为标题。是因为我不想过早表露任何态度。而采用比较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完成这篇文章。疏漏之处恳请斧正。

当然科学研究少不了调查取证,你看超市、网络热卖的很多书籍中,引用的调查例证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中国的数据。美国人最爱搞调查,但他们是本土的调查,这州那州,这大学那机构的没有中国的一个省。结果这些书,翻译出版了,赚了中国人的钱,还把中国人搞的一塌糊涂。至于哪些书籍,读者完全可自查。一是我胆子小,不便说。连百度国学都不明不白的下线了,想引经据典都麻烦。二是这些书籍在他们的本土文化中是正确的,本没什么可挑剔的。

本文以中国的国情为背景,着重研究以下两点:

  1. 家法在法律上的地位
  2. 棍棒教育在何种条件下,产生何种效应
  3. 什么是“成才”的标准

先说说“棍棒下出孝子”的来源(当然,凭我的阅历和水平是查不全的,如有指教,不甚欢喜)。

类似的说法“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春秋左传·隐公》 六顺只是理想而已,你想顺就顺了吗?往往事与愿违。怎样达成六顺呢?辩证思维一下。还是老子厉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事情都是往复变动的,大家都认为不好的时候,这个弱势理论正在排上用场,大家都认为好的时候,这个强势理论正在开始搞破坏。这样棍棒教育在一定的时空上就有了的合理性了。 从老子的角度讲。棍棒就是疫苗啊,疫苗是什么,就是病源体的模拟生物,就是可控制的之病毒、细菌啊。

棍棒只是个代名词,否则的话,禅宗的人最倒霉了,他们经常当头棒喝,岂不是要经常头破血流?

孝子有多重要,有何意义?我不用再附拙,列举一二即可。

旧时家长责打子女、奴婢的用具

看看失败的典型案例:李双江曾谈教育孩子:舍不得打自己会先掉泪
原文链接: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1/09/09/013308544.shtml

体罚未成年人

对这个对“体罚”这个提法我就不占成,中国自古有这个个词吗,还不是媚外的结果,中国的“家法”包含诸多道理与智慧,体罚一词能代替吗。但是现在用滥了。下文也得暂时这么说。

对未成年人的体罚有两个来源:家庭内部(如来自父母)和教育机构(初、中等教育的教师)。

在世界各国都历史悠久。中国有“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说法,西方谚语亦有“spare the rod,spoil the child‎”(省了棍子,惯了孩子)。

常见形式为用手脚殴打,用器物打、罚站、顶砖、罚跪、饿饭、罚劳动或身体运动、掌掴或令儿童自掴。广东的现代家庭较常用鸡毛帚子(藤条)鞭打方式教导孩子,故有“藤条炆猪肉”(粤语)比喻此类体罚。

造成明显身心伤害的体罚,不论来自父母或教育人员,均会被视为虐待儿童的犯罪。但世界各国对后果不大的体罚看法则有不同。有些欧洲国家禁止一切形式的体罚,其他国家则允许父母进行轻微体罚(例如用手心抽打屁股)。

《孙子兵法》里的一句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迫不得已。这句话其实就是战争发动的原则。在与对手的博弈中,我们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我们不否认可能会出现不得不动武的时候,暴力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棍棒底下出孝子” 跟毛主席的 “枪杆子里边出政权”是一个道理的。棍棒代表的是威慑力,并不一定非得打,古人的家法也是不得已才伺候的,情理讲完,还不通情理,不打就要出危险,出乱子的。当年中国不顾一切的好搞两弹一星,现在朝鲜也发了疯的秀核威慑,都是一个道理啊。

在教育中,作为教育者总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但权威的基础如何树立呢?管理专家余世维在《领导商数》中讲了领导者权力的基础一共有五个方面,从弱到强依次为:1、合法权,2、报酬权,3、强制权,4、专家权,5、典范权。 1、合法权--组织制定 弱 2、报酬权--利益引诱 | 3、强制权--惩罚威胁 | 4、专家权--专业技能 强 5、典范权--人格魅力 其中前三项是属于弱的基础,后两项才是强项,虽然是管理学的理论,但也可以借鉴到教育中,一个教育者的权力结构,大体上是一个从合法权到典范权的升级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报酬权、强制权、专家权是重要的辅助。

棍棒下出孝子 要不违背当前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 适度体罚,但不要演变成家庭暴力的范畴。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2. 第二十一条 学校、幼儿园、托管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我国的法律在一些方便并没有说的很详细。所以照成社会上不同声音的的争论。其实都是各自为政,各自拿自己的一套系统说事,反打的,自己孩子没考上好学校,了遇到萧百佑便没了声音。

“所以在孩子12岁之前,我都是以打为主,”萧百佑说,“但孩子到了12岁,为人品行已经基本成型。此后,我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

特殊行业有的特效教育

在郭德纲的《以德服人》第52期中谈到“学艺必受皮肉苦,打骂声中出人才”,郭说:“...包括舞蹈、京剧、体操...诶呀这老师打孩子了--野蛮,我只能说你混账。那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说这孩子练武生的翻一跟斗,这下那过不去,怎么办? 那小棍在啃节儿啪就这一下,肌肉是有记忆力的(拍胳膊)...你得有理啊,你愣打不行,就这一下抽完之后,他一辈子都忘不了,走到这的劲头(翻跟头)啪 就对了。他不是野蛮,他这东西 条件反射...” 如果你连老郭说的就接受不了,那么你估计直接无法理解部队当兵是怎么过来的,乃至无法想象特种部队的日常训练。

什么是“成才”的标准

我老是在推荐传统文化,古德教育。做人是第一性的。把孩子培养成校长带女生去开房成才吗?把孩子培养成高官巨贪成霸成才吗?把孩子手弹伤没变成李云迪怎么办? 这个时代,地球变得跟以前的村落似的,多元文化相互冲击。大批的人,几代的人迷失了。如果你的思想中含有“名闻利养”,“权色财气”,那就代表你迷失了。越追求个性,越脱离社会。《无量寿经》描写了这个时代 -- 人人自我,饮苦食毒。 毒牛奶、瘦肉精之类的是高学历的然才能做的啊。这就成才了吗?我深深理解《弟子规》中写到的“有余力,则学文”了。就像《中国合伙人》中表现的,年轻的时候高调的要去征服世界,过了几年才发现,踏实做个平常人,踏实做好小事情,不知不觉中便取的成功。

我的成才标准是:能做个平常人,不招惹是非,能安养父母,给孩子做祥和的榜样,自己也能祥和一生。

然而人人各异,每人的对“成才”理解形式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个人是小于社会的,别妄谈什么征服世界。能被社会接纳包容就不错了,圆满一生就更好了。

各种学术不管如何争锋,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才是科学的,不理解的应该回回炉陪孩子看看《三字经》 -- 三才者,天地人。

露脐装已经见惯不怪了,中国虎妈狼爸也将日渐淡忘。

我们的资讯其实是太不及时了。世界目前在推崇中国的儒道之学,中国却又来借鉴人家前几十年前总结的的经验。大科学家都学佛了,小科学家天天讲你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好像这个科学是“相信科学”就科学了,真是骑驴找驴啊。

科学的教育系统不是固守成规,一成不变的。因材施教啊。

我孩子目前还小,对也他不搞什么教育,就是玩。好奇是人的天性,儿童尤为强烈,他只要愉快的玩就学到很多知识。道德不是教出来的,他一定会学大人。一想到小孩我就会由衷的发心好好做人。

我对他只管这些事:

他将来是国家主席还是流浪汉,是他自己的修学历练,我目前的修养和能力就这样了,不敢刻意为之。望子成龙仅是个“望”而已,弄不好就是拔苗助长。多少名人、官宦、商贾,能让子孙继承的只是名、权、钱这些烟云之物,穷富不过三代依旧是铁板神数。

最后强调一下,我们的目的不是自己发泄,而是要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长记性。最有效的工具不是什么大砖家研究出来的高科技。而是老百姓伸手就能捡到的小棍棍。感叹“每况愈下”时就想想“道在屎溺”。

“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我推荐的做法的就是:道在本土,道在内心,略知、识度就成功了。(谢谢,可以鼓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