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的心态一直是七上八下。
你总是不能够释怀。
我把脸斜成45度,才让我的泪水不可以流下来。
你永远是我骄傲的公主,我要走啦,你先生快下班啦。
又想起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台词:“(质问奶奶)您知道这是多么珍贵的泥点子吗!”-- 这真是让人皱眉与心酸。
在贵族文化盛行的时代,创造语言词汇甚至"XX体"语句是上层人士文雅的专利。但进入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的交流从分割式的圈子局域交流转向大规模多元交错型的泛沟通时代,民间声音广泛传播,进而在话语权的掌控上逐渐强势。
这种强势在一定程度上以网络流行语的面目出现,其构词与语义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某一特定群体的观念认同,并因其数量巨大而以举手之劳(鼠标+键盘)广发传播。而网络平台的传播力又将这类声音迅速放大、扩散,并寻求共鸣者的"回声",这就是"流行"的原因。
近期风传网络,引发网民群体热点关注的"屌丝"一词,即属此例。
按照网络释义,"屌丝"是指"出生不好,一般都是农村家庭或城市底层小市民家庭出身,有的十二载寒窗考上大学,攻读理科专业,等真正工作后却发现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很是得不偿失。。。。。。"。此外,"屌丝二字蕴含着无奈与自嘲的意味"。
换言之,"屌丝"一词在很大程度上一种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同,并具备相应的社会心理构成。创造词汇者未必首先界定了这一内涵,但在引发群体传播后,独特的网络群体式不断为这一词汇添砖加瓦,将其深化发展,最终形成了当下的群体认知。
网络搜索结果显示,"屌丝"这一流行语已经和其他的流行语一样,被商家在各种推广文章中灵活运用。另有观点认为,"屌丝"一词反映的是"蚁族"一类群体的集体焦虑,需要开拓更多流动通道来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此言不差。
当今中国社会早已进入多元博弈的时代,话语权的争夺与转移并不鲜见。当某一特定群体在媒体上较少发声,但在网络自媒体上又有一定空间的时候,其话语权固然集聚并崛起但并不足够强势,于是以网络流行词汇的表象出现。
在各类公共决策日益将民意纳入参考范围的今天,或许变化万端而又生生不息生命力顽强的网络流行词汇能够给人意想不到的启示。而诸多政策的调整与制定或可因此找到更契合民间呼唤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