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不同治的原理
黄帝内经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解读:
“万物类而不同”是宇宙的通理,不是现代才研究出来的。上古的医学坚决不输于现代的仪器。不是人才有医学的,动物们也有他们的“经验医学”。不光医学如此,各个领域通用。孔子的“因材施教”也是这个理。这就是哲学与科学的母子关系。 孙中山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看似每个元素都相同的阵列,并不是孤立存在宇宙中的,在电场中,每个元素的电压不同,电势不同。做成实物,还是有杂质难以去除导致每个元素略有差异。微观如同宏观,预知原子的结构,看看我们的银河。
明白了“万物类而不同”的道理后,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就能调整好自己的最佳状态。何止于医学领域。
有人说现在交通发达,南北互通便利,世界人口杂居繁衍,已经人类的体质已经淡化了地域性的差异了。黄帝内经部分内容是不是也过时了。
答,非也。单从遗传的角度来说,物种遗传,优胜劣汰。人类混血,越混越强。但是从社会现实等综合的角度讲,“劣”的也要存在一段时间,弱也要给予人文关怀。强的只是代表生病少了,但是是人就还是会生病,不单单从遗传谈“混血”,也有混血失败的,基因匹配的就强,基因不匹配的就弱,人兽杂交,就算DNA运算成功,现实也没有他生存的空间,人类的伦理观念不接受,食物链上没有它的一环。话说回来,成功混血杂居的还是逃不出黄帝内经上的“中央”类。与黄帝内经根本上不冲突。只是增加了传统中医辩证的复杂度。你是中医大师的话还是可以使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去诊病,你是中医学徒的话,别搁着先进的医疗仪器不用,用它们辅助诊疗也是学习之路。所谓“理不变,应千万”。(原文:)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思维僵化的可以读读《易经》通晓变易之理。愚钝执着的可以看看《楞严经》破除“主观”的虚谬。
翻译:
黄帝问:同样的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都能治愈,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答:因为不同地域的人受所属的地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的。
东海之滨,大气循环的起始点,环境原始少变,民风古朴。世代食鱼嗜咸,高盐饮食导致血液粘稠,砭石含磁色黑,微晶微放射,刮摩可产生超声脉冲震荡,砭石疗法是东方人活血通经,疏理痈疡最好的治疗方法。
西方大漠,大气循环将已过中点,盐碱高地、风沙大,气候极端,人民没有蚕丝棉纱,穿粗布衣,铺草席。人民没有稻米食用高能的肉食,提抗力强,但营养过剩,体内存毒,治疗方法多是内服克毒、化毒、排毒的药物。(后来茶马互市,西部人以也饮茶排毒。)
北方寒冰,常年封冻干寒,水循环固涩,人民游牧为主,脾胃虚寒,腹部胀满,脾肾阳虚,水气不化。所以采用温阳利水的艾灸、火针、火罐等疗法。
南方阳盛,大气循环激烈,利生长,物产丰富。地下溶洞多,地表存水差,旱涝无常。其民食物丰富易败,喜欢腌制、酱制、腐制、腊制的食品,以致于湿热淫盛筋骨,骨质松软,肌肉固密,气血不畅,皮肤黑红。所以南方疾病多用“九针”疗法来驱寒泻热、疏通经络、。
中原大地,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大地平坦,万物交杂旺生。人民饮食不缺,食谱广杂,少劳多得,因此多得富贵病,功能颓萎,胸闷气短头发昏,容易痰厥、脑梗。治中原人病应加强体育锻炼,做做操,练练气功即可。
所以高明的医生通阴阳、晓五行、知三才、循因果,懂得辨证论治,每种表证都能找到各自的发病内因,对症治疗,无所不验。这是掌握了治疗疾病的根本之法啊。
- 上一篇:容易忽视的Wordpress提速方法
- 下一篇:发福后的健康隐患